找到相关内容165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台州海外交往史

    惠谛座主所书。中日两国佛教界著名人士合书塔名,象征着中日天台宗的友好交流进入一个新里程(周琦《中日情谊源远流长》,载浙 江《台州日报》1989年5月27日第四版)。   现日本天台宗信徒达400余万,...4岁男孩,牵着6岁女孩巡礼天台山,声称这是村上博优的嘱咐:从小就要培养下一代对天台山的感情!(周荣初《村上一家与天台山》,载1988年2月20日与27日《台州日报》第四版)从村上一家亦可看出中日两国...

    周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60482853.html
  • 科普考察新西兰

    ”是世界上最早的绿党之一;新西兰还是个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的国家。也许,有的到过新西兰的人会说,新西兰与中国的关系,不就是中餐饭馆多、中国留学生多、中国游客多、中国制造的商品多……但我更希望把中新两国...

    郭耕

    |环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15531383286.html
  • 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——再论挺直民族脊梁

    166年,东汉桓帝时期,罗马皇帝马可?奥里略?安东尼派使者到洛阳晋谒,献上象牙、犀角、玳瑁等礼品,开始了两国间的直接交往。大约制作于东汉后期四川雅安县高颐墓石狮,其相豪壮对称,胸侧有翼,具有源于希腊...

    王春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0113884375.html
  • 台湾宗教 (总论)

    长老会发动组织23个学术界和宗教界的团体,联名签署了所谓的“两国两制、初平共存—— 台湾人民对台湾与中国关系基本主张”,鼓吹“台独”,并提交联合国。教会聚会所是台湾的第三大新教派别,但因以堂为单位,互相...

    李桂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4185068.html
  • 中国宗教问题

    从来不忘记谈宗教问题,一定要提,两国元首会谈,必定要提这个问题。过去提、现在提、将来还会提,为什么老提这个问题?这是有它内在的深刻原因的,我们可以另找时间谈这个原因,但这就是经常出现在美国与中国领导人...

    刘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41485342.html
  • 宗教学研究概论

    民族文化的遗产,也受到学术界的重视,在这一领域,日本大学教授肥后和男所著《日本神话的研究》、《日本神话》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。   第二节 佛教的发展与现状   中日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,独特的地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15385415.html
  • 从六师外道的考证而说到般若与业力

    游化於吠舍离摩揭陀两国,有胜利者Jian,或大勇者之称,又有救度者、如来、佛陀之号。其徒之修苦行,向教理之实行而进者,称之曰尼犍陀,在俗而为外护者,称之曰优婆塞。尼乾子之名起於此尼犍陀,耆那教之名起於教祖之尊称...

    威音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8101087105.html
  • 中印佛教交流历史

    菩提圣迹。时室利笈多大王见而敬之,遂施地建造了一所 “支那寺”,供他们居住,并划给二十四个大村庄,以充供养。可见 中国僧人在印度求法时所受的优遇和中印两国友谊的绵远。   当时...

    高观如

    五明研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9510189945.html
  • 悟真直指

    运阴即运阴。大小无伤,两国俱全。自然先天真一之气,从虚无中来,凝结不散,圣胎成象矣。调停火候,正以刚柔不停而调之。药重一斤,刚柔俱归中正,二八相当,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阴阳混成,刚柔悉化,寂然不动,感...

    张伯端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390911.html
  • 名岂寒山得,诗曾张继留

    寺记》同时所书之张继诗。其跋云:“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《枫桥夜泊》诗,岁久漫漶。光绪丙午,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,属余补书刻石。”此石刻之拓片,在近现代中日两国人士中流传甚广。   4、“...

    林公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6.html